您的位置  首页 >> 棋类百科 >> 国际象棋 >> 正文
国际象棋常识(一)——­棋界人物­
[来源:本站 | 作者:dwh | 日期:2014年5月11日 | 浏览9367 次] 字体:[ ]

◎  战术组合的鼻祖——安德森­

阿道夫.安德森(1818—1879),出身贫寒,曾任数学教师。棋艺成熟较晚,安德森是作为国际象棋历史上最富有天才的战术组合型棋手,浪漫注主义学派最杰出的代表­

◎  跨时代的棋艺巨擘——摩菲­

保尔.查理斯.摩菲,1837年生于美国新奥尔良的一个富裕家庭。他自幼钻研棋艺,才华横溢。作为一个局面型棋手,摩菲是菲利多尔的弟子和斯坦尼茨的先驱。­

◎  局面学派创始人——斯坦尼茨­

威廉.斯坦尼茨(1836——1900)是布拉格出生的奥地利棋手。12岁开始学棋。22岁去维也纳求学,并经常出入当地的沙鸡咖啡馆,参加维也纳高手们的比赛。1862年他毅然决定离开维也纳综合技术学院,放弃稳当的工程师前程,而选择在伦敦作一名生活毫无保障的职业棋手。后来,尽管历经命运的重重磨难,但是出于对国际象棋的热爱,他从不后悔。­

    斯坦尼茨是国际象棋理论史上第一位试图揭示棋弈的客观法则极其内在逻辑的人。他在一系列著作中提出了棋弈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他的对局和著作,使他成为现代局面型弈法的创始人。­

◎  哲学家、数学家、棋艺斗士——拉斯克­

爱默奴纽.拉斯克(1868——1941),诞生地是德国的一座小城(现在是波兰的巴尔利内克),自小通晓国际象棋。与他的前任斯坦尼茨放弃工程师的前程相似,为了弈棋拉斯克推迟了参加哲学和数学的博士论文答辩。成为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后,在数学系只念了4个学期的拉斯克,在厄兰根大学出色地通过了哲学和数学博士论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作为哲学家和心理学家的拉斯克,是最早运用战于国际象棋的棋手。他的卓著贡献还在于他在国际象棋理论方面提出新的重要的见解,使斯坦尼茨提出的有时是教条式的逻辑接近现实,他的著作有《国际象棋中健全的理智》、《国际象棋教科书》­

◎  天才棋手——卡帕布兰卡­

何塞.拉乌尔.卡帕布兰卡(1888年、11月、19日出生在哈瓦那——1942年3月18日去世)在他的棋艺创作中,占主导地位的趋向是力求简单,然而在这简单里面蕴含着无与伦比的真正深度美。­

◎  战术组合艺术家——阿廖欣­

亚历山大.阿廖欣,1892年10月31日出生于莫斯科,这位法国籍俄罗斯棋手是第四位国际象棋世界冠军。阿廖欣在自己的生命晚期贫病交加,生活在被占领土的屈辱和饥饿的岁月,严重地损害了他的健康。1946年3月25日在里斯本附近的一个叫艾斯托里阿尔的小镇上,阿廖欣在摆好棋子的棋盘旁悄然去世。后来葬在巴黎公墓。­

阿廖欣,是一位由勤奋造成的天才,他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不屈不挠的求胜意志以及他对棋艺事业的科学态度,他的罕见的战术组合才华结合了对局面弈法的精辟见解,使之独步棋坛廿年。他是唯一一位将世界冠军称号保持到逝世的棋手,他的对局和著作给国际棋界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  独辟蹊径的——尤伟­

马克斯.尤伟,1901年出生于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尤伟有自己的职业,他是阿姆斯特丹一所女子中学的数学教师(后来他还成了一名大学教授),1970年,当尤伟69岁时当选为国际象棋联合会主席,1978年因年事已高,退出国际象棋联合会主席的竞选,又隔三年,与世长辞。­

在历届世界冠军中,尤伟所走的是一条独特的道路:数学家——数学教授——棋手——国际象棋活动家。­

他留下的棋艺著作有:《开局档案》、《中局》、《残局大全》、《棋手的风格》、《判断与计划》等。­

◎  科学训练的棋坛泰斗——鲍特维尼克­

米哈依尔.鲍特维尼克,1911年出生于列宁格勒附近的一个别墅村镇,十二岁开始学棋。31年,20岁的鲍取得了第七届全苏冠军赛冠军,33年第二次。35年,在第二届莫斯科国际赛中,鲍特维尼克和捷克冠军富洛尔并列第一,其中他胜“弃子专家”斯皮尔曼的对局只用了12步棋,一时蜚声世界棋坛。­

一位世界冠军大大超过同时代所有的特级大师,这在国际象棋的历史上是罕见的,另他在自己专业技术上也不段前进,30年代初期他成了电气工程师,后来又获得技术科学候补博士学位;在成为世界冠军之后,第三年又成为技术科学博士。­

他的一套科学准备比赛方法是:­

1) 在有新鲜空气良好的环境中20天,加强体育锻炼。­

2) 翻阅自己未注意的一段时期的国际象棋文献,划出将遇到的对手的对局。­

3) 准备开局方案,白方、黑方各准备三、四种。­

4) 如果一个棋手患有“时间恐慌症”,那么在训练时首先应注意掌握时间。­

5) 不精通残局的棋手应努力取得一定的经验,在钻研残局的同时,也要钻研胜、和习题。­

6) 比赛前5天应完全停止搞棋。­

他认为棋手实力的强弱或能否取得成功,取决于四个要素:­

(1)  特殊的棋艺才能,包括空间感受力、归纳能力、良好的记忆和快速准确的计算这些品质,以及相互的恰当配置。­

(2)  棋手的性格,不仅是一般运动员所具备的求胜心、意志力、随机应变和揣摩对手心理等诸方面性格,而且是棋手的教养程度和自我控制能力。­

(3)  强壮的体魄。­

(4)  赛前准备。­

两卡均出自他的门下;他的著作有《我的棋艺生涯》和《半个世纪的棋》。­

◎  平地起波澜的巨匠——斯梅斯洛夫­

华西里.斯梅斯洛夫生于1921年,他在父亲(莫斯科一家汽车工厂的工程师)的影响下,童年时代就爱上国际象棋。41年,时年20岁,在全苏绝对冠军的循环赛中,取得了辉煌战果,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国际特级大师。48年的五强赛,斯梅斯洛夫第一次向世界棋坛的顶峰冲刺。结果,桂冠另属,鲍还是第一,他只能屈据亚军。­

54年向鲍特维尼克挑战,折戢沉沙。57年和鲍的对抗赛,如愿摘冠,成为第七位世界冠军。­

“构思的连贯性和逻辑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下棋可以没有想象力和创造思维。走棋绝不能墨守成规。在我看来,国际象棋是艺术高于竟技,如果没有想象力,没有创造,也就不会有真正的艺术“。这是斯梅斯洛夫的创作信条。­

他对音乐非常爱好,要不是成为国际象棋世界冠军,他可能成为一个著名的歌唱家。­

◎  现代“即兴作者“——塔尔­

米哈依尔.塔尔,1936年11月9日生于加里。童年时就显示出数学、音乐方面的惊人才华。七岁学棋,11岁时就参加国际象棋小组,18岁获大师称号。他以才思敏捷取胜,敢作敢为的、打破似乎不能动摇的常规的方法,给棋坛带来了一股沁人心脾的新鲜空气。1960年登上了世界冠军宝座,被称作是“20世纪的怪杰!”;“塔尔是现代的摩菲!”。­

他弈棋的风格是:­

1) 力求先手而不惜任何代价,经常不顾子力的损失,还不顾局面变坏;­

2) 棋子相互配合协调,并使它们充满活力,不受拘束;­

3) 子力集中对付棋盘上的主角—王;­

4) 用弃子的方法使局势急剧改变,这可能是最危险的武器,塔尔巧妙地运用于任一局面中;­

5) 不怕不明朗的尖锐局面;­

上述就是构成塔尔风格的基本特点­

在长期的疾病折磨后,塔尔于1992年逝世,时年才56岁,引起世界棋坛深深的惋惜与哀悼!­

◎  铁的棋手——彼得罗辛­

吉格兰.彼得罗辛,1929年6月17日出生于苏联,是在伟大的卫国战争年代坚强地成长起来。艰苦的年代形成了彼得罗辛的性格。提高棋艺的愿望使他进入了第比斯少年宫,成为大师阿尔契尔.艾勃拉利的弟子,导师是一位细腻的局面型棋手,在导师的精心指导下,研究了卡帕布兰卡和尼姆佐维奇的对局,学会了老师的看家本领—卡罗.卡恩防御。1963年和苏联国际象棋学派的领袖,苏联的第一位世界冠军对抗鏖战,结果获胜,成为第九位世界冠军。­

1984年8月13日彼得罗辛突然因病逝世,是世界棋坛的一大损失。­

◎  无风格棋手——斯帕斯基­

鲍里.斯帕斯基出生于1937年1月30日。11岁时成为一级棋手,13岁成为候补大师,19岁成为国际特级大师,世界上最年轻的国际特级大师。­

列宁格勒国立大学新闻系毕业之后,曾错误地认为自己早晚会成为一个相当好的新闻记者,否决了,对体育田径的爱好也放弃了。1969年挑战彼得罗辛成功,成为第十位世界冠军。1972年在世界冠军对抗赛中负于菲舍尔,80年他从苏联移居法国。­

对于斯帕斯基的棋艺鲍特维尼克是这样评价的:“在国际象棋王位上坐着自拉斯克以来最讲求实际的棋手。他没有特定的风格。不管是防守还是进攻,都是一样的弈法。他走各种局面,能随机应变,很好地计算变着……”。­

◎  叱咤风云的怪杰——菲舍尔­

在《吉尼斯世界记录大全》中,被列为世界最负盛名的国际象棋大师并不是当代的两大棋王——俄罗斯的”两卡”,而是美国棋手罗伯特.詹姆斯.菲舍尔。­

罗伯特.詹姆斯.菲舍尔,爱称鲍比,1943年3月9日出生在芝加哥。父亲是德国柏林市的一位物理学家,母亲莱吉娜.文德尔,原籍是瑞典。12岁之前的菲舍尔,仅被视作有希望的少年,以后他放弃学业以便有充分时间来学棋。13岁初露锋芒,14岁获全美少年冠军,此后,这位才华横溢的神童所向披靡,控制了整个美国棋坛,连续八届获美国冠军。1985年6月,菲舍尔以美国棋王的身份参加在南斯拉夫波托罗兹举办的区际赛。为了15天的比赛而埋头拼命,但他遭到了惨败,于是他离开棋桌,声泪俱下。就菲舍尔自他15岁晋升为国际特级大师之后,尽管手不离棋,眼不离谱,日夜钻研,从来不知疲倦,但抵达目的地也竞花了整整十四年。­

1971年的候选人八强赛,他以两个6比0击败了苏联泰曼诺夫和丹麦的拉尔森两位名将,与前世界冠军彼得罗辛,前五局打平,此后菲舍尔连下四城,以6.5分比2.5分取胜。­

1972年菲舍尔与斯帕斯基的冠军赛被称为“世纪之战”,这是1948年以来第一次由苏联人与非苏联棋手争夺世界棋王冠冕。其结果,菲舍尔只下了21局便提前3局取得12.5分的决胜分,成为棋史上的第十一位世界冠军。­

1975年他拒绝卫冕,从而使苏联的卡尔波夫不战而成为世界冠军,而他本人也成为棋史上唯一未被战败的前世界冠军。­

1992年,退隐20年的菲舍尔又东山再起,与老对手移居法国的斯帕斯基又进行一次对抗赛,结果再次获胜。再次成为誉满全球的新闻人物。­

◎  一代棋王——卡尔波夫­

阿那托里.卡尔波夫,1951年5月23日出生于苏联乌拉尔冶金城兹拉托乌斯特,父亲是一家机器厂的职员。他的童年是清苦的体弱多病,7岁成为3级棋手,10岁成为1级棋手,11岁获候补大师称号69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卡尔波夫以12胜、5和的成绩,为苏联夺回了失去14年的世界少年冠军称号,他同时获得了国际大师称号。次年他晋升为国际特级大师。­

1974年在准决赛中击败3个强劲的对手,才能成为世界冠军的挑战者。­

第一上场的是名噪一时的高手——波罗加也夫斯基。卡尔波夫的作战计划是有意走成波氏所不喜欢的局面。比赛结果卡尔波夫以3胜5和击败对手。­

半决赛的对手是刚下台的世界冠军:斯帕斯基,第一局卡尔波夫失利,卡尔波夫变换了自己的常用开局,使对方感到茫然如坠雾中,到十一局结束,卡尔波夫以净胜3局,赢得了这场比赛。­

接下来是就是同科尔奇诺依的侯选人决赛了。双方于1974年9月26日开始首局比赛,断断续续弈了两个月才结束,卡尔波夫以3胜、2负、19和获胜。由于菲舍尔一再拒绝卫冕,1975年4月3日国际棋联宣布卡尔波夫成为第十二位世界冠军。他是棋史上第一位挑战者不战而成为世界冠军的。­

1978年科尔依诺奇成为挑战者,比赛历时93天,卡尔波夫弈至第三十二局始以6比5险胜。­

1981年科尔依诺奇再度成为世界冠军挑战者,这次比赛只弈了18局,卡尔波夫以6胜、2负、10和的成绩获胜,蝉联世界冠军。1984年9月,卡尔波夫面临比他小12岁的苏联棋坛新星卡斯帕罗夫的挑战,比赛进行了5个多月,共下了48局棋,­

卡尔波夫以5比3领先,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比赛,创下了世界冠军史上时间最长的记录。不仅比赛双方,而且凡与这次赛事有关人士都已心力交瘁,因此国际棋联主席这次比赛无效,定于1985年9月1日重新比赛。­

重新比赛结果,卡尔波夫终于以11比13比分失利,让位于卡斯帕罗夫。­

◎  “舍我其谁”——卡斯帕罗夫­

加里.卡斯帕罗夫,1963年4月13日出生于苏联阿塞拜疆石油名城巴库。他的父母都是工程师,并且都是象棋爱好者。6岁学棋,4年之后,已经是一级棋手10岁卡斯帕罗夫打进全苏青年锦标赛的决赛,决赛中他竟然不败,他的教练、大师尼基丁把他介绍给前来观赛的鲍特维尼克,于是卡斯帕罗夫有兴进入著名的鲍特维尼克国际象棋学校,鲍特维尼克为发现这样的天才而高兴,总是精心地对他单独辅导,把棋艺理论知识和自己丰富经验悉心传授给他。鲍特维尼克对他的关怀和教导,使卡斯帕罗夫终生难忘。13岁成为候补大师,14岁成了苏联最年轻的大师,1979年17岁晋升为国际特级大师,而且中学毕业由于成绩优异获得金质奖章。秋天,他考进了阿塞拜疆师范外语系。­

侯选人赛中,卡斯帕罗夫以6比3的悬殊比分战胜了第一个对手苏联的别利亚夫斯基。第二个对手是从苏联出走定居瑞士的科尔奇诺依,科尔奇诺依制订了避免复杂化、后发制人的战略。卡斯帕罗夫针对对方残局功力深厚的特点,抓紧时间增强了自己残局的实力,科尔奇诺依确实手段非凡,弈至第五轮结束,仍以3比2领先,关键时候多亏导师打电话指导才扭转败局。1984年挑战世界冠军未有成功,85年折桂夺冠,86年的回敬赛,87年和1990年的卫冕赛都完全成功。­

他的格言是:“不是我,是谁呢?”。即舍我其谁。­

◎  常胜女杰——维拉.明契克­

维拉.明契克1906年生于莫斯科,父亲是捷克人,母亲是英国人,而无论从外表还是性格看,她更象俄国人。为人善良,温文尔雅。甚至在1921年居家迁英国之后,当地报纸还常常把她称为“俄国姑娘”。 维拉.明契克9岁学棋,又父亲教会如何走子,并很快在这个领域显示出才华。15岁那年,维拉.明契克全家移至英国的黑斯廷斯定居,这是一座富有国际象棋传统的名城,先是大师德柳依特,后是特级大师马罗奇,都曾给予她很大帮助,使她在棋艺上有长足的发展。1923年至1924年度在的黑斯廷斯国际大赛,在10名参赛者中,她是唯一的女棋手,获并列第七,她的棋艺生涯从此开始。后来她一面参加男子循环赛,一面研究棋艺理论并发理论著作,棋艺突飞猛进。­

她参加首届女子世界冠军赛,代表的是苏联,该届比赛她前10轮连胜,后一轮和棋,以10胜、1和的成绩获绝对冠军。此后,维拉.明契克又在6次女子世界冠军循环赛和2次世界冠军对抗赛中保持“后冠”。这8次女子冠军赛她代表的已不是苏联,而先是捷克后是英国。­

巾帼英雄,不让须眉。维拉.明契克曾和许多男子高手在棋盘上平分秋色,同台角逐。她同男子特级大师、大师们共赛了174局棋,其中维拉.明契克胜31、和69、负74,得分率接近于40%。有趣的是,败于她手下的男子名手竟成立了一个名为“维拉.明契克”的俱乐部。俱乐部的成员有威震棋坛的尤伟、列舍夫斯基、也茨、苏坦可汗、托马斯、科里等一流名手。­

令人惋惜的是,这位棋坛女杰英年早逝,保持世界冠军称号17年的她,1944年6月27日夜惨死于伦敦大轰炸,时年38岁。为了纪念这位首届女子世界冠军的辉煌业绩,1955年,国际棋联代表大会决定,从1957年开始,增设女子世界国际象棋奥林匹克团体赛,其冠军杯被命名为“国际维拉.明契克杯”。­

◎  最年轻的世界冠军——奇布尔达尼泽­

玛娅. 奇布尔达尼泽,1961年1月17日出生在格鲁吉亚共和国。这里背靠树林苍翠的高加索山,面临波涛汹涌的黑海,前世界冠军加普林达什维莉、世界冠军挑战者亚历克山德莉娅、阿赫梅洛芙娅、约谢里阿妮等世界棋坛中叱咤风云的女将均在此诞生。在这块“凝聚着棋魂”的沃土上,小玛娅8岁就又哥哥教会下棋。­

于是当农艺园林师的父亲亲自带玛娅. 奇布尔达尼泽步入少年宫国际象棋小组的门栏,不久,她在小伙伴中脱颖而出,少年棋手中已无人可与之匹敌。­

有一次,她去地方报的编辑部,有人赠送她一张世界女子冠军诺娜. 加普林达什维莉的相片以示鼓励,谁知她随手在相片下写到:“玛娅——未来的世界冠军”­

从师于苏联著名教练、大师米哈依尔.希绍夫。1973年,年仅12岁的玛娅荣膺苏联中学生女子冠军。次年,在罗马尼亚布达索夫城举办的有30名女棋手参加的国际循环赛中,玛娅力挫群芳,提前三轮稳举榜首,并获国际大师称号。紧接着,在格鲁吉亚共和国首府第比利斯举行的苏联、南斯拉夫传统的团体对抗赛中,玛娅临时受命与成人组对抗,比赛结果,小玛娅竟连下四城,1975年,14岁的玛娅. 奇布尔达尼泽晋升为女子国际象棋特级大师。­

1976年幸遇名师——国际特级大师埃瓦尔.古菲尔德,开始了棋艺道路上新的飞跃。­

1977年摘取了全苏的女子冠军的称号。­

1978年向在女皇位置16年之久的加普林达什维莉挑战,终以8.5比6.5分的优势获胜,时年17岁,成了世界上最年轻的世界冠军。­

此后,在四届世界冠军对抗赛中,玛娅. 奇布尔达尼泽皆成功卫冕­

1978年被评为苏联功勋运动健将,­

1984年至1987年获女子国际象棋奥斯卡金像奖­

她保持世界冠军称号13年,1991年失冕于谢军。­

◎   “永远是冒险”的女棋手——加普林达什维莉­

1990年12月4日,在第二十九届国际象棋奥林匹克赛的闭幕式上,年近半百的苏联老将加普林答什维莉获得国际棋联荣誉委员称号。­

诺娜. 加普林答什维莉,1941年5月出生于格鲁吉亚共和国的一个爱好体育的家庭里,五个哥哥都下的一手好棋,在此环境熏陶下,小诺娜迷上了棋盘上的搏杀。­

在少年宫学棋时,14岁诺娜幸遇良师卡尔谢拉则,老师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自己去想象、去创造,而不是生搬硬套前人的着法。一年之后,她先后在第比利斯冠军赛、格鲁吉亚冠军赛崭露头角。­

继三获全苏冠军之后,她于1962年把世界冠军的称号从贝科娃手中夺了过来,时年21岁。此后四次顺利卫冕,保持世界棋王的冠冕长达16年之久。­

1978年失冕于自己的同胞奇布尔达尼泽。­

她实现了向男子最高等级称号——男子国际特级大师的目标。开创了女子国际象棋运动的新纪元。­

◎  国际象棋新“女皇”——谢军­

1970年10月30日出生,北京人,12岁即1982年进国家体委全国青少年棋手集训,从师于叶江川,­

1991年10月30日在菲律宾的马尼拉成功地击败前世界冠军布尔达达尼泽,打破了41年来苏联女子在棋坛的统治地位。­

1993年11月16日在蒙特卡洛女子世界冠军卫冕成功。­

◎  可怕的维克多——著名挑战者科尔奇诺依­

维克多.科尔奇诺依1931年出生。13岁才开始学棋,1950年获列宁格勒冠军赛亚军,1960年第一次获全苏冠军。­

1974年至1984年10年间,这位棋坛斗士瞄准国际象棋王冠先后轮番进行了四次艰苦的冲刺。­

1974年与新秀卡尔波夫角逐,结果败北,为此1976年移居瑞士。­

1977年与1978年间在贝尔格莱德举行的科尔奇诺依和苏联前世界冠军斯帕斯基对抗赛,科尔奇诺依赢得了胜利。­

1878年科尔奇诺依与卡尔波夫再次交锋,鏖战93天,冲刺在离王冠一步之遥处马失前蹄。­

1981年再次挑战卡尔波夫未能如愿。­

又过三年,在侯选人半决赛中,被卡斯帕罗夫击败。­

他说的格言:“没有一个国际特级大师是正常人,只不过各人的疯狂程度有异罢了”。­

他的著作《生活中重要的事——为胜利而战》­

◎   黑白世界的冲浪手——拉尔森­

但尼.班特.拉尔森,1935年4月出生。1951年他代表丹麦参加世界青年冠军赛,名列第四。1954年,拉尔森首次获得丹麦冠军;同年他作为丹麦一号台选手参加国际象棋奥林匹克团体赛,成绩斐然,获国际大师资格,此后至今40多年来,他一直控制着丹麦棋坛。­

拉尔森的黄金岁月是在1967年至1970年之间,其时他连续取得五次重大循环赛的胜利。1970年他又亲自挂帅率领世界明星队与苏联明星队对抗。1970年帕耳马的马尔洛卡举办的区际赛出线资格后,他在候选人准决赛中以4胜、2负击败德国名将乌尔曼后,在半决赛中与菲舍尔相遇,结果0比6败北。­

1993年初,他以2.5比1.5击败目前最先进的的电脑“棋手深思”。­

◎  从不赴舞会的世界超级棋星——波尔蒂什­

波尔蒂什是在1956年莫斯科举办的世界国际象棋奥林匹克团体赛中崭露头角,22年之后,在举世瞩目的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第二十三届国际象棋奥林匹克赛,由波尔蒂什高擎帅旗的匈牙利队,打破了苏联多年保持的冠军霸权地位。­

波尔蒂什对匈牙利全国冠军已不感兴趣,他连续九次获此殊荣。­

◎  使男士胆颤心惊的“外星少女”——朱笛特.波尔加­

朱笛特生于1976年7月23日,在1988年她12岁时就一连创造了4个奇迹,令棋迷们目不暇接:­

1)8月,罗马尼亚,荣获12岁组男子世界冠军。­

2)10月,伦敦,国际公开赛夺魁,成为棋史上最年轻的“男子”国际大师。­

3)11月,希腊,第二十八届奥林匹克棋赛,出场13次,战绩12胜、1和,成为千人大赛中胜率最高者,一人获团体、个人台次和女子最佳棋手三块金牌。­

4)国际等级分达2555。­

1990年朱笛特又获14岁组男子世界冠军,又获奥林匹克棋赛团体和个人台次金牌。­

1991年12月,布达佩斯正进行着匈牙利男子高级组冠军赛,她以3胜6和的不败战绩超越全部9名男子国际特级大师夺魁。朱笛特还取得了男子国际特级大师的最后一个标准分。­

1992年2月4日,她获得男子国际特级大师称号。­

同年9月,在阿鲁巴(加勒比海附近)举行了首届超级女星对男子元老的对抗赛,战绩3胜、3和。­

1993年1月13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性别”大战在多瑙河畔的布达佩斯开始。结果是法国籍原苏联的世界冠军斯帕斯基败北。­

1993年3月25日至4月8日,朱笛特便赴摩纳哥参加了又卡尔波夫、伊凡邱克、阿南德、肖特、科尔奇诺依等12名一流国际特级大师出场的双轮循环赛,她在快棋赛和蒙目赛中双胜卡尔波夫、小波尔加第六轮又两胜世界冠军挑战者肖特。­

◎  英国国际特级大师——肖特­

◎  印度国际特级大师——阿南德­

◎  诸宸­

◎  玛奇奥良­

◎  彼得莲科­

◎  胡尔奇泽­

◎  科斯坚纽克­

◎  英国的——亚当斯­

◎  英国的——亚当斯­

◎  俄罗斯的——加丽娅莫娃­

◎  连任三届国际棋联主席——坎波马内斯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专题

  • ·专题1信息无
  • ·专题2信息无